要學會「3D立體影像」設計,必須先了解什麼是「視差」(Parallax)?
前面我們介紹了「光角」(Optical Angle)係目標物與兩眼所形成的角度,這是一個幫助我們分辨物體遠近的物理現象;那麼我們人類的生理結構又是如何來感受物體的遠近與層次(或深度)?這就是現在要介紹的「視差」(Parallax)。
「視差」是透過我們雙眼各自所看到因為光角所造成目標物位置的差異 (Disparity)變化;亦即在兩眼視網膜呈像的位差(Binocular Retinal Disparity)。這裡所介紹的 Parallax與 Disparity事實上是指同一件事,只是 Parallax一般是用在「3D立體影像」所要表現或顯示的平面媒體 (如螢光幕、相紙、…等)上;而Disparity則是用在視網膜呈像上。接著下來我們所要探討的「3D立體呈像」,都將與「視差」(Parallax)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從物理現象來看,「光角」愈大其「視差」也將愈大。但是,這個「視差」不宜太大否則易造成眼睛不舒服;也就是說,當目標物太接近我們的兩眼時,雖然我們所觀賞的立體效果會很大,但是因此會造成眼睛不舒服感,應該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。因此,我們必須對「觀賞距離」(Viewing Distance)做一個規範。以我個人從事「3D立體影像」設計經驗,我是以眼前約70cm ~ 5m之間為最佳的「觀賞距離」;在此範圍所觀賞目標物的立體效果是最好的,其目標物與兩眼所成的「光角」約為0.8度 ~ 6度;如果小於70cm(光角大於6度)則眼睛會開始有不舒服感;反之,若大於5m (光角小於0.8度)則立體效果會不佳。
基本上,我們人類的眼睛觀看景物可概分為遠、中、近三個層次,因此,我們的眼球會隨著景物的遠近而自動調整到一個最舒服的視覺角度 (視角)來觀看,當兩個眼睛各有其不同的位置與「視角」時,自然就會產生「視差」了。而這個「視差」(Parallax)依眼睛觀看遠、中、近程的景物的不同,其兩眼視線的變化又可以概分為:(1)正視差 (Positive Parallax) (2)零視差(Zero Parallax) (3)負視差 (Negative Parallax)。
如下面三種「視差」圖解中,我們可以將螢光幕 (或其它輔助平面媒體)當作一參考基準面 (Plane),將左、右眼影像分別放在螢光幕L與R的位置(或將左、右影像重疊放在螢光幕L/R的位置),來個別獨立呈像給左、右兩眼,以模擬其觀看景物的情況,並將其焦點視線 (Focal Visual)的變化做一說明:
(1)正視差 (Positive Parallax):將左、右眼影像分別放在螢光幕L與R的位置時,兩眼焦點視線將會在螢光幕後交叉,則其立體影像將會呈現在螢光幕後的交叉點上。(2)零視差(Zero Parallax):將左、右眼影像重疊放在螢光幕L/R的位置時,兩眼焦點視線的交叉點會落在螢光幕上,則其影像將會呈現在螢光幕上,而且完全沒有立體感。 (3)負視差 (Negative Parallax):將左、右眼影像分別放在螢光幕L與R的位置時,兩眼焦點視線在螢光幕前會有交叉情況,則其立體影像將會呈現在螢光幕前的交叉點上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