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全世界所有從事3D的業者與有心開發3D電視的廠商,正在忙於尋找最佳的3D解決方案與如何將3D產品大舉推出市場,還無暇關心「3D電視可能會危害健康」之時,3D電視機大廠Samsung卻選在此時對外公開發表相關的言論,姑且不論其動機為何,但這的確是我們在「3D TV」要全面進入到我們家庭之際,無可避免地必須要面對的嚴肅問題。

這裡所要討論「3D電視可能會危害健康」的議題,可以概分為兩個主要層面:硬體(3D TV3D眼鏡、…等)與軟體(3D節目、電影、…等)。其實我們也都很清楚,「3D TV」與「3D眼鏡」都只是觀賞3D影像的輔助工具而已,它們本身並不具有傷害性,真正會讓人感到不舒服、頭暈目眩、眼壓升高、…等,是因為看了3D立體影像後才會有的症狀。因此我很贊同Insight Media總裁Chris Chinnock的觀點:「在幾乎所有的案例中,觀看3D視訊所造成的眼睛疲勞、噁心或是頭痛,既不是3D顯示器本身、也不是3D眼鏡的關係,而是與3D視訊內容的創造、後製作以及視訊處理過程有關。」

有關優質3D電影的拍攝與製作,其最根本的原則與方法就是:要正確認知3D的基本知識與學理,並完全要模擬我們兩眼觀賞景物的行為模式來拍攝、製作,再將3D立體影像依比例還原重現。只要是不符合一般人正常且舒服地觀賞景物的行為模式(如長時間近距離觀賞),則絕對要避免;如因劇情需要的特殊立體效果,則時間不宜連續太長(或超過5)。這與大家在主題樂園所觀賞3D電影的經驗會不太一樣,大多數主題樂園的3D電影,其性質是為了滿足追求刺激的遊客,所以可以在短短十幾分鐘內創造出各種高反差立體視覺效果;畢竟一部90分鐘的3D電影,不應該像主題樂園的3D電影,處處太強調或賣弄3D立體效果。

另外,我個人認為「3D TV」應該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。除了被動的播放3D電影之外,更應該要具有可以調節3D立體效果的功能(就像可以控制電視機的音量一樣),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來調節3D視差大小與3D場景的凸出與深入。這個功能也許要等3D電影以Depth Map的製播技術全面標準化後,才有機會實現吧!?



-JG (www.i-art.com.tw)

 

 



 


 我們可以避免3D電視危害健康是吧?

 

 

 


資訊來源:
http://www.eettaiwan.com/ART_8800604624_480702_NT_3bfa900f.HTM?click_from=8800047718,9949952475,2010-04-22,EETOL,ARTICLE_ALERT

 

      期:2010/04/22

 

 

3D電視到底安不安全?」以上問題的答案,應該是目前的消費性電子產業界所有人都想知道的──特別是當這個產業的接下來幾年的命運,有可能會與一系列廣泛的、打算直接強迫消費者接受的3D視訊產品相關。

 

好死不死最近三星電子(Samsung)在其澳洲版官方網站上列出了一堆3D電視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,挑起了一個不受歡迎的話題,而且完全不清楚為何三星只在澳洲版網站上登出該則3D電視警告文章──目前三星的3D電視產品已經在包括美國市場的全球各地銷售,因此就像是Insight Media總裁Chris Chinnock所言,所有消費者應該都背負同樣的健康風險。

也許我比較天真,但我實在沒辦法不疑惑,像這樣的警告文章為何會在此時出現?畢竟,
3D藍光光碟與3D電視產品,已經準備好上市開賣。

如果已經有人知道看
3D電視可能導致癲癇發作、甚至是一個非常微小的可能性,那為什麼要這麼急著把3D電視推向大眾市場?而且更重要的是,當那些掌管家庭採購權、緊張兮兮的「直升機父母」們看到這樣的警告文,他們還會去買台3D電視給小孩當耶誕禮物嗎?不難想像他們是會誓言永遠不碰3D,還是只輕描淡寫地快速撥個電話詢問家庭醫生。

Insight Media
Chinnock懷疑,三星的警告文是一個俗稱「CYA (cover your ass)」的預留後路手段,因為在未來某天,完全可能會有人會出來控告三星,指其3D電視產品讓他如何如何:「因此你必須設想各種可能的狀況,做好萬全準備來聲明你不必負任何法律責任。」也就是所謂的舉反證(Proving a negative)”

OK…
所以,這意味著廠商在3D電視機上加註的那些冗長警語,完全只是法律術語,好為任何可能發生的消費者健康問題負擔最小的責任?不盡然如此,Chinnock表示:「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,到現在尚未有足夠的研究,來證明3D電視究竟是否會產生健康危害。」

半年前,筆者曾經與
Real D的全球消費性電子業務總裁Koji Hase聊過,他指出這許多年來,上百位使用類似的3D視訊工具進行研究的專業人員,都沒有傳出什麼健康問題。但問題是在科學上,要舉出反證(證明某件事不會發生)永遠都會比找正面證據來得困難。

讓我們再退後一點點來看:有件事Chinnock說得很清楚、我也覺得很合理的,是:「在幾乎所有的案例中,觀看3D視訊所造成的眼睛疲勞、噁心或是頭痛,既不是3D顯示器本身、也不是3D眼鏡的關係,而是與3D視訊內容的創造、後製作以及視訊處理過程有關。」換句話說,每個積極推動3D的人都該採取一些預防措施,特別是在3D內容創作前期。

顯然,每個人對於不同程度的3D視訊有不同的耐受度,當人類的弱點與藝術創作的拓展性必須一起考量,就會帶來許多困難、也無法輕易地在短時間內訂出3D電影製作規格。不過Chinnock也堅信,有些做法還是能讓情況有所進展,他的「三階段計畫」想法如下:

第一步──定義出所有可能導致眼睛疲勞、噁心等不舒服症狀的因素,例如影像校準、水平與垂直錯位、色差、亮度差、視差(parallax)量、快速場景切換等等:「例如場景的切換、快速從3D前景跳到後景又跳回前景,只會讓觀眾的眼球猛力轉前轉後。」Chinnock表示

第二步──定義出安全範圍與相關參數,讓色彩不匹配與影像錯位保持在可容忍的程度,並設定出參數以及「安全地帶」。

第三步──3D內容創作、後製作建立指導原則與最佳範例,然後訂定一套評級制度,能自動記錄一部3D電影的不同特性,諸如深度轉折以及其持續時間等,並指出這些特性會超出所謂「安全地帶」的風險程度。Chinnock認為,由於每個人對不同程度3D視訊的個人感受與耐受度不同,因此最自然的作法就是期望廠商們能在未來提供3D內容的分級。

以上的計畫聽起來不壞,但我們最快能真正開始訂定一套評級制度?很遺憾的是,恐怕沒那麼快;Chinnock表示,那些不同的3D產業聯盟看來會支持這些想法,但是需要有產業領導者出面,來統整所有概念的並訂出制度。他並預言:「會出現很多爛3D電影,很快就有。」

筆者認為,避免「3D電視災害」發生的方法,並不只是在產品包裝紙箱上加註警語而已,產業界需要提供內容製作者相關工具,好讓消費者能有一個可依循的評級制度、協助他們辨別即將收看的3D視訊強烈程度。

 

(參考原文: Opinion: 3-D TV can't make your kids sick. . . can it?by Junko Yoshida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